找到相关内容1564篇,用时4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超越自我---无我即解脱之前提

    为何有名色呢?因为有“识”。识就是一切行为力量的载体,又是精神活动的清晰状态,所以也叫分别。为何有识呢?因为有“行”。行就是最初精神活动的模糊状态。为何有行?因为“无明”。无明就是最初精神活动还没有...不堪忍受的生死苦痛,但也总有一些人能够看清楚这份生命的无奈,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,把握自己当下之身心,保持一颗超然豁达的来生活,因此他们的生活就充满了达观和闲趣。  比如艺术家能够把全部的心力都倾注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90565489.html
  • 龙树的净土思想

    理解;信解是以清净为内容。清净不仅只是离烦恼污浊,而且还离我执,我所执等分别,从这个意义说为“信乐空法”。因为以此为本质,所以“以信为方便的易行”与不惜身命、昼夜精进如救头燃的难行同样能够成就...即说是菩萨。但仅只发,不能名为菩萨,必定成无上道者,乃名“菩萨”,未得无上道者,可说是“名字菩萨”。  然而,菩萨有“坚心菩萨l和“软心菩萨”。“软心菩萨”见地狱、畜生、饿鬼所受之苦,生怖畏心,自念...

    袁淑真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2765648.html
  • 略述自性清净如来藏

    一切真实。因而再审问阿难当初发以什么因缘见到如来的三十二相,用什么看见的,谁又喜欢它呢?  阿难回答说由自己眼睛看见而心生爱乐,这是说根尘相对,识生分别,分别执著正是生死根本。故佛说:使汝流转心目为咎...性中,本无迷悟,亦无生灭去来。既无生死可了,亦无菩提可证。众生迷时,求其迷相固不可得;即诸佛悟时,求其悟相又何曾得?所谓菩提心生,生灭心灭,犹是生灭。但存有所得,皆为生灭。况妄计分别执著,然此生灭之...

    惟 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14365706.html
  • 喻禅与喻诗

    照万像,万像悉现其中,若为?答:明镜高台,能照万像,悉现其中,古德相传,共称为妙。然此门中,未许此为妙。何以故?明镜能照万像,万像不见其中,此将为妙。何以故?如来以无分别智,能分别一切,岂将有分别,...“离四句、绝百非”,才获得了般若无分别智、“空平等”,才会认识求菩提、求涅槃是生死业,也是迷妄。  洪州宗的这种对心性的看法,在肯定主观自性上比早期南宗禅又前进了一步。由于主张平常心与本来清净心相...

    孙昌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35365828.html
  • 部派时代的无为观

    凡夫以虚妄分别所了知的生灭流动的因缘法,是有为;圣者以殊胜微妙智所了知的寂灭无生的空性,是无为”。   有为无为是佛说法的分类,而且是在哲学的立场分的,如果站在宗教的立场分,那就可以说...生住异灭是无为”,正是此意。智论说:“不取相是无为”;般若灯论说:“无为者,是无分别义”。足都显示无为有异于有为。   再就有为无为对照...

    演培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0865951.html
  • 道德意识的来源论纲

    意译,桂林: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2年,页3)。但我们在此还是偏好将伦理学限定在对道德行为的探讨上。  [②] 例如《解深密经·分别瑜伽品》曾把了解“”的缘起发生看作是修行的第一任务:“慈氏菩萨...系无学(阿罗汉)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,又称中悲。(三)无缘慈悲,为远离差别之见解,无分别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,此系佛独具之大悲,非凡夫、二乘等所能起,故特称为大慈大悲(梵maha-maitri...

    倪梁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3865976.html
  • 黄檗希运祖师《传心法要》直指

    ,多不明白这个,从心上又生了分别,又生了取舍,向心外面求佛。  “著相修行。皆是恶法。非菩提道。”  这样的著相修行,都是恶法。这是祖师从禅宗的角度来讲的,对净土说来,这些是方便,引导进入佛道的...最好的宝贝,沙也不贪。臭脏的粪便,沙也没有讨厌。  “此即无心之。”  沙就比喻我们的无心之。真修到这一步,才叫证量,真正的证量。仅仅是悟到无分别、不执着,还是不行的。到实际来了,还是不能像沙一样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71065995.html
  • 浅析中国佛教的传播方式与特点

    分别,即分别不见,无相可得。当知世间一切境界,皆以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。是故一切法,如镜中像,无体可得,唯心虚妄。以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故。”当然,这里“所言灭者,唯心相灭,非...尽,名得涅檗,成自然业。”具体而言,不同的熏习是针对不同觉悟层次的众生的。如妄心熏习有两种:一者分别事识熏习,依诸凡夫二乘人等,厌生死苦,随力所能,以渐趣向无上道故(未相应)。二者意熏习,谓诸菩萨发...

    戴继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92766140.html
  • 弥勒法门——“真实大方便门”

    契合众生的根机,开示八万四千法门,不舍弃任何人,所以后学的显、密,各宗派的斗争完全是出于狭隘的分别,我们要复兴众生需要的一切教法,必须团结佛教宗派,显密圆融共弘大业。这也是为什么我要求大圆满法的学人要...称念弥勒佛名号,日常中能做到五戒十善,将来一定可以往生弥勒净土。  保险:弥勒净土是不舍悲愿且又不退菩提之处,该法门适合已发而未成道的凡夫众生作为最后的皈依处。依照经文所记:修习弥勒净土法门的佛弟子...

    陈泉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41666398.html
  • 辩中边论讲要

    有知而为分别法体,色无知而为所显现,故比分别,即是虚妄不实。不实有二义:一者欺诳不实,阳焰似水,渴鹿奔驰,实无现似,惑乱有情,遂成欺诳。二者遣除不实,为入道贤圣所遣除故。然此虚妄不实之法,依其...相别说,以明法体。颂曰:  识生变似义、有情、我、及了,此境实非有,境无故识无。  虚妄分别性,由此义得成,非实有全无,许灭、解脱故。虚妄分别,於分别时,心境俱起。境为所缘,而有四类差别, “义”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2266669.html